世界上就“風、寒、暑、濕”四種病,皆源于這4個字……它們之間相生相克。有寒就有濕。濕可以和寒、熱、暑、風等任何一個結黨營私,狼狽為奸。寒和濕更是兄弟。積寒、濕氣都有特定的部位,這個部位一定要知道,知道了才能很好的把它給牽出來。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艾菩蓉全息艾灸后,都寒氣和濕氣跑哪兒?
1、艾灸后水濕都去了哪里?
體內寒濕重的人,用艾灸這個方法非常對口,灸后一段時間,你會發現臉色和皮膚,都開始一點點變得干凈、通透,其實就是水濕的顏色下去了。還會出現排氣、打嗝變多,大小便增加,原來舌苔膩,舌邊有齒痕,也會慢慢消褪了。
這個水濕去哪兒了呢?一個就是通過排汗排出去了,艾灸后出汗排濁氣是一個好現象,尤其是夏天更要把握機會。還有一個就是變廢為寶了。因為體內積液本不是廢物,因為身體機能出現問題,沒辦法完成參與身體循環才會變成濕邪。
2、艾灸祛水濕主要穴位
水分穴、足三里、豐隆穴、解溪穴、太白穴。如果記不住穴位,那就順著小腿內側脾經從上往下灸,濕氣重的人,剛開始灸可能會有刺痛感,堅持灸下去,你會發現,連腿都會變美。另外要少吃鹽去水腫,經常吃多鹽的食物,容易令體內積存過多水分,形成水腫。都說運動是祛水濕最經濟簡單的,這話一點也不假。
3、艾灸祛寒,更調機體自愈力
后背每個腧穴都跟五臟相通,“腧”就是通道,直接通到臟腑,在后背這一灸,冰遇到火,“有理也說不清”,能把五臟因為受寒處于麻木狀態的機能給激活了,各個臟腑協作、運作起來,身體里積的寒、熱,自己就順了。
所以說艾灸這種溫暖的力量能讓身體各個組織、細胞重新“破冰建交”。艾灸驅散寒氣,溫通經脈,但其本質在于為身體補陽氣,養臟腑,提高人體自愈力、免疫力。
今天“艾菩蓉全息艾灸后,都寒氣和濕氣跑哪兒?”話題資訊分享到這里就結束了,想要了解更多艾灸養生資訊就請關注艾菩蓉,一個專注為中醫養生行業提供全方位的創業、發展綜合服務、解決客戶提出要求的艾灸產品品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