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菩蓉全息艾灸還可以調理貧血,你知道嗎?

貧血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現象,當血液內紅細胞數目或血紅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時即為貧血。造血原料不足,骨髓造血功能降低,紅細胞損失或破壞過多等,均可引起貧血。臨床上常見的貧血有缺鐵性貧血、再生障礙性貧血和溶血性貧血。以缺鐵性貧血最為常見,多因食物中內含鐵過少及慢性出血(如胃腸道出血,月經過多或痔瘡出血等)引起。艾菩蓉全息艾灸其實還可以調理貧血問題,下面跟著艾菩蓉的小編一起來看看吧!

 

艾菩蓉

 

1、全息艾灸取穴

膏肓、四花穴、脾俞、腎俞、命門、關元、足三里。

膏肓穴位置:尋找穴位時通常采用俯臥姿勢,膏肓穴位于背部,當第四胸椎棘突下,左右四指寬處(或左右旁開三寸),肩胛骨內側,一壓即疼。四花穴為膈俞與膽俞兩穴的合稱,均屬背俞穴。

膈俞穴位置:此穴道的時候一般采用俯臥的姿勢,膈俞穴位于身體背部,當第七胸椎棘突下,左右旁開二指寬處。

膽俞位置:通常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,膽俞穴位于背部,當第十胸椎棘突下,左右二指寬處。

脾俞位置:采用俯臥的姿勢,脾俞穴位于人體背部,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,左右旁開兩指寬處。

腎俞位置:通常采用俯臥姿勢,腎俞穴位于腰部,當第二腰椎棘突下,左右二指寬處。

命門穴位置:位于第二腰椎下(系褲腰帶的地方,和肚臍眼是對應的)。

關元穴位置:在臍下3寸,腹中線上。

足三里位置:在小腿前外側,當犢鼻下3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(中指)。

 

艾菩蓉全息艾灸

 

2、操作方法

每穴每次灸3~5壯,每次灸1~2穴,當進行全息艾灸燃盡時,便再換一壯,艾菩蓉全息艾灸罐貼心設計,當需要更換時可以直接打開頂蓋進行更換,節省時間,施灸效果更佳。上述穴位輪轉進行全息艾灸,灸之局部起皰為佳,愈后可結一黑瘢,故名瘢痕灸。艾炷不宜太大,一般如大花生米大即可。

 

今天“艾菩蓉全息艾灸還可以調理貧血”的話題資訊分享到這里就結束了,想要了解更多艾灸養生資訊就請關注艾菩蓉,一個專注為中醫養生行業提供全方位的創業、發展綜合服務、解決客戶提出要求的艾灸產品品牌。

    ? 版權聲明
    THE END
   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
    點贊13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