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養生館加盟據悉,艾灸治療過程中,體表和穴位局部的反應是常見反應之一,這也是臨床常用來判斷艾灸療效的依據。艾灸時體表和穴位局部的反應表現主要有穴位皮膚出現紅點、紅白相間點或成片潮紅,甚或出現水氣、水泡等;體表皮膚出現皮疹,皮疹可分布在施灸穴位或身體其他部位;部分患者可出現施灸局部劇烈疼痛,也有穴位深處出現響動等現象。
在艾灸過程中,穴位周圍皮膚還會出現成片的潮紅,甚至有水氣,手摸起來有濕潤的感覺,一般在用灸盒或灸筒施灸的情況下會出現這種現象,艾條懸灸較少出現這種反應,這種反應多是表明一次的灸量已經相對足夠,可以停止本次施灸。
高希言等通過臨床觀察,發現艾灸后皮膚出現均勻的潮紅、汗出,即是一次治療的充足灸量。如果灸后皮膚潮紅不均勻,潮紅中間夾雜大小不一的淺白色斑點,有的甚至白色多紅色少,這是由于局部經脈不通、氣血運行不暢所致,提示要繼續進行艾灸治療,直到患者灸處溫熱感增強,灸后皮膚白色斑點消失,出現均勻的潮紅、汗出為1個療程的充足劑量。
另外,在施灸過程中或者灸后第2天,施灸穴位表面會出現小水泡,出現水泡的原因主要有兩種:一是表明一次“施灸過量,時間過長”,這種情況可以減少施灸的次數或縮短一次施灸時間;另外,出現水泡也可能是疾病邪氣較重,發水泡是機體正氣恢復、祛邪除病的過程,所以這種水泡的出現有利于疾病的痊愈。
古人提出艾灸起效的標準是機體的反應,這個反應就是灸瘡,所以古人將灸瘡作為判斷灸量和治療效果的一個主要指標。晉隋時期陳延之《小品方》記載:“灸得膿壞,風寒乃出,不壞則病不除也。”南宋王執中在《針灸資生經》中提出:“凡灼艾得瘡,所患即瘥,不得瘡發,其疾不愈”,認為只有灸后出現灸瘡,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。對于不出現灸瘡的患者,多采取加大灸量、增加壯數、局部熱敷,并服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等方法以促使發瘡。
不過需要說明的是,正常的灸瘡水泡內是白色或略帶黃色的透明液體,如果水泡內液體混濁黃稠說明是灸瘡感染。對于水泡的處理,若局部出現水泡,只要不擦破,可任其自然吸收,如果水泡較大,可用消毒毫針從下方刺破水泡,放出水液,再涂以龍膽紫,也可用注射器抽出液體,再涂以龍膽紫,并預防感染。
如患者體內濕氣較重,灸治過程中面部或身體上會出現小皮疹,并且發癢,這是體內濕氣外排的表現。此種情況可繼續施灸以觀察,如皮疹自行消退則罷,不退或加重則可加灸曲池、大陵穴。
當施灸時局部穴位皮膚灼痛,原因可能是艾灸火力較大,此時可減小灸火或增加灸材和皮膚之間的距離。其次,艾灸時患者感覺疼痛也可能是取穴不準確造成的,此時需要再對穴位準確定位。
另外,艾灸時患者若感到有燒灼、疼痛,表明施灸部位不需要多灸,應重新選擇穴位。
當然,也有些疾病在初灸時很痛,當灸至一會兒之后,局部皮膚適應了灸感,反而又不痛了;也有的疾病本身癥狀就很痛,在初灸時疼痛明顯,當灸一定時間之后疼痛即減輕,這是疾病好轉的表現,如帶狀皰疹,皰疹本身癥狀皮膚灼痛,初灸時灼痛,當灸至一會兒之后灼痛減輕,當灼痛感減輕甚至不痛時表明一次施灸量充足,可以停止本次施灸。
有時在施灸過程中,特別是在施灸一定療程之后,患者會感覺在穴位深處有響動,這是達到一定灸量之后,長久積滯的經絡得以疏通的表現。久病和難治性疾病,多在患者體會到穴下深處有響動之后明顯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