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是中醫六法之一,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。古代中醫對艾灸功效的肯定,在古代醫學作品中都有描述。
一、升陽舉陷
艾灸可治療脾腎陽虛、元氣暴脫的證據,如長泄、長痢、遺尿、遺精、陽萎、早射、虛脫、休克等。
由于艾灸是一種濕熱刺激的物理療法,氣血熱,冷凝,應用艾灸療法可促進氣血運行,使氣血上升,上升。
若上虛下實,氣虛下沉的疾病,如胃下垂、子宮下垂、脫肛等,可遵《靈樞·經脈篇》所說的“陷下則灸之”之法,可引導氣血上升,起到升陽、提氣托陷的作用。
如果上實下虛,氣血浮越肝陽癥,就會引導氣血下行,起到引導作用“引火歸原,導龍人海”的功效。
比如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文提出“氣多于上者,導致下者”該方法,可取涌泉穴灸,即可達到此目的。
二、溫經散寒
艾灸可治療寒凝血滯、經絡癱瘓引起的各種疾病。
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說:“脈中之血,凝而停止,弗之火調,弗能取之。”
神灸經綸更明確:“以艾香為芯,能通十二經,入三陰,理氣血。”
《秦問·調經論》說:“血氣,喜溫而畏寒,寒則泣而不流,溫則消。”
艾灸利用其溫熱刺激,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。熱灸能刺激經絡穴位溫熱,溫經散寒,加強氣血運行,達到臨床治療效果。
因此,艾灸法適用于血冷操作不暢、滯凝引起的癱瘓、腹瀉等疾病,效果相當明顯。
三、拔毒泄熱
艾灸雖然是一種濕熱刺激,但可以通過舒筋活血、益氣活血、宣傳疏散的功效,達到解毒排熱的效果。
因此,艾灸不僅能治療陰寒證,還能治療陽熱證。這個問題在古代和當代醫學實踐中得到了證實。
如唐代孫思邈在《干金要方》中記載陽熱實證用灸法者較多,卷十四治小腸實熱載:
“小腸熱滿,灸陰都,隨年壯。”
卷28年:
“凡卒患腰腫、附骨腫、癰、癤、風游毒熱腫等疾病,但初感有異,即急灸、立愈。”
強調灸法對臟腑實熱有發泄作用,對濕毒蘊結引起的癰疽有解毒泄熱作用,并認為陰虛火旺者也可采用灸法,
如《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一治消渴載:
“解渴,口干不能忍者,灸小腸越百壯,橫三間寸灸之。”
許多現代針灸中醫應用灸法治熱證的大量材料,更驗證了灸法具有拔毒泄熱的功效,
如用光灸治療急性扁桃體炎、流行性腮腺炎;
艾灸大椎穴主要治療流行性出血熱;
艾灸治療急性乳腺炎、急性結膜炎、急性化膿性中耳炎;
瘢痕灸治療肺結核,艾柱隔鹽灸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,均取得良好效果。
《理渝駢文》中說:“若夫熱癥可以用熱者,一則得熱則行也。一則以熱能引熱、使熱外出也。即從治之法。”因此,用灸法治療熱癥的意義就在于此。
灸療除具有退熱作用外,還具有消炎作用。
現代科學所指的炎癥,尤其是急性炎癥,多體現在中醫的陽、熱、實證上。
大量實驗證實,艾灸可以增加外周組織中白細胞的數量,提高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咽能力和免疫力。
四、回陽固脫
《傷寒論》說:“少陰病吐利,手腳不逆冷,反發熱者未死,脈不至,灸少陰七壯。”
又說:“少陰病有一兩天口中和,背怕冷,艾灸,附子湯主。少陰病有利,脈搏暗,嘔吐出汗,必須換衣服,少艾灸。”
再云:“傷寒六七天脈微,手足厥寒,心煩,艾灸厥陰,脈不還死,傷寒脈短,手腳逆,可艾灸。手腳逆冷,無脈艾灸,不溫若脈不還,反微哮喘死亡,少陰艾灸也順利。”
這說明灸法具有溫中逐冷、回陽救逆、扶正固本的功效。
《銅人針灸圖經》說:“元氣將脫落,六脈和一些胃氣,生命如懸絲,生死等待,此時非凡的藥餌可以挽救。須氣海、丹田、關元,各300壯,固脾腎。”
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,艾灸療法對邪入三陰危的重危癥狀有很大的起溫復脈、回陽固脫的作用。
古代醫學起艾灸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