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:艾灸如何完成補瀉?
當你的感覺越來越小時,你可以直接理解。大學畢業后,我每個周末都幫媽媽做艾灸,當時還幫老師艾灸。
有一天晚上,我印象深刻。在背部,艾灸經絡穴位,達到某一點。我覺得穴位像噴泉一樣涌動,好像我把懸掛的艾條抬起來。
這種感覺,說明是真的,“實則開”。人體內有多余的能量,自然會擴散。
“虛與實”是真的,訓練后你能感覺到,不是推理。
虛是什么感覺?艾灼懸在穴位上,有被吸進去的感覺。
那時,我突然明白了穴位是“神氣游街進出的地方”。古人不虛言。
虛的地方,艾灸到一定時間就滿了,滿了以后就沒有吸力了。
之后,我發現如果我充分放松,拿著艾條的手會自己動,病人身后的氣場會在艾灸的過程中改變。事實上,艾條引導你的手到身體需要的區域。
這種狀態常常出現在雙方都很放松,艾灸師“虛己忘我”狀態。
假如艾灸師心不定,精力不集中,或目的性太強,雖然專注,但執著,用力,就感覺不到這些。
李辛:艾灸如何完成補瀉?
如何考慮補瀉?
正如說過,補瀉的作用,
一是建立在患者自身狀態上;
二是與操作者的意愿有關。
但病人自身的狀態決定了你是否可以補充或腹瀉,而不是操作者主觀想要什么。
假如病人不虛,你要補,就會影響他;
相反,病人需要補充,但你卻去瀉,也會影響他。
因此,診斷和辯證的目的是真正了解患者的原本情況,以及當前的神氣形取決于開闔補瀉的方向。
醫生只是順應潮流的精致實施者,而不是魯莽的領導者。
對稱后,虛實的潛能差異逐漸消失,成為平常。
例如,艾灸前腹部位置時,患者常說“我覺得熱量好像灌到腰部,灌到小腹”,說明這個人自己本身下焦虛。
如果身體被視為一個動態的太極球,跳出肌肉、肌肉、骨骼和經絡穴位的習慣,無論從哪個位置,動能都會自動灌注到所需的區域,最終達到對稱。
對稱后,虛實的潛能差異逐漸消失,成為平常。
平常沒病,這是針灸療法的實際功效。
艾灸腹部關元,感性的人會有熱能灌入腰部的感覺。
腰部填滿后,“實則開”有兩種可能,
首先是走到腿腳,經過關節,最后通向腳。
在這個過程中,你會感覺到原來聚集在腿上,腰部的寒冷和濕火會從手腳的縫隙里流出來,就像小空調吹出來一樣。
同時,患者的部分肌肉也會有輕微的抽搐和優化,操作人員經常從患者的艾灸中感受到寒冷、潮濕或抑郁,甚至整個腿、軀干。
在這個過程中,病人的胃有時會“咕嚕嚕”響,肌肉會跳動,還會出現排氣、打嗝。
艾灸到這種狀態,代表身體氣血得到補充,原本緩慢的經絡氣開始再次運行,堵塞的經絡再次連接,內外交流恢復。
醫生要做的不再是補虛瀉實,而是保持這種穩定,幫助人體在這種情況下保持更長時間。
“經氣已到,慎守不失”身體會自己完成所有的調整。
第二種可能性是,腹部和腰部的熱能充足后,中焦和下焦已經通向腳部,然后向上走。
在這個階段,肚子像鍋一樣,會放屁,大便增多,打嗝,這提醒中焦郁積開始排出。
有時會出汗,甚至出一些很臟很粘的汗,或者會有皮膚過敏,長一些痘痘或者輕微潰瘍出來,這就是艾炙增強了身體的能量。
氣進去,該通的通,該排的排,他在鼓蕩,在街上游蕩,這就是正氣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