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們通常做艾灸時,我們會艾灸一組穴位,有時會具體到哪個穴位艾灸幾壯,艾灸多少分鐘,但很多人的艾灸效果并不理想。
為什么呢?因為這些定量標準是表面功夫,所以真正決定一個穴位在艾灸過程中是否發生了變化,發生了什么水平的變化,關鍵取決于穴位是否艾灸透徹!
例如,這就像做饅頭一樣,光時間足夠沒用,熟透才是關鍵。
古人曾有“灸法效果如梁鼓”我覺得艾炙就像敲鼓,一敲即響。
顯然,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必須建立在灸透穴位的基礎上。只有灸透,才能得氣,有灸感,有排病反應,從而達到效果。
什么叫“灸透”?
形象說,所謂“灸透”,就是在艾灸的時候,穴位處于“開啟”狀態。
這樣,艾火的熱量和功效就可以根據穴位和周圍的皮膚滲透到身體,而不僅僅是浮在皮膚表面。
《醫宗金鑒·刺灸心法要訣》中提到:“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,始能求愈”。
可見,艾灸有兩個關鍵前提:“火足”與“氣到”,“火足”艾灸量到位,“氣到”氣至而有效。
大多數艾灸朋友在艾灸到皮膚淺紅時,會覺得穴位艾灸透了,這是一個嚴重的誤解。
因為如果經絡瘀傷嚴重,無論皮膚有多紅,經絡仍然堵塞。
如何灸透:氣!心神合一!
以最常用的懸灸為例,艾灸時,建議在距離皮膚三、四橫指寬差的位置施灸,
不要像燒烤一樣產生刺熱,因為它是因為“壯火食氣”,太熱反而耗氣,能感覺到熱量。
穴位是關鍵,但也不是關鍵,最重要的是什么?
氣!氣是最重要的,氣通了,人骨、筋、肉、血都順了,開了,活了。
因此,艾灸后,每個人都應該感受到這種變化。就像觸摸重病患者和健康人之間的區別。
同時,艾灸者和艾灸者一定要心神合一。
艾炙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理氣的過程,在氣的運行中,神無處不在,喜怒哀思悲恐驚,都是心靈轉變的表現。
只有“心神合一”身體可以更好地吸收灸量,從而盡快被灸透,
相反,心靈松散,調理效果會受到影響。
艾灸的感覺如何?
更大的感覺是一個字:活!
也就是說,通過穴可以找到“活”能量變化發生在陰氣和氣血之間。
比如艾灸前,摸皮、肉、筋、骨,感覺僵硬、硬、涼;
艾灼之后,再摸一看,感覺完全不一樣,皮膚有彈性,柔軟,肌腱光滑,骨骼不傷手。
總之,皮、肉、筋、骨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整體,手摸皮膚時,肉、筋、骨都跟著節奏,
不像艾烤之前,摸皮膚的時候,只有皮膚在動,其他的都死了。
能感受到四個方面的變化:
第1層:形
身體恢復正常姿勢。
氣血不通時,人常有皮膚瘙癢、手腳麻木、腰腿酸痛、關節痛等不適。
艾灸后,瘙癢、麻木酸痛等淺表疾病得到緩解。這就是治療。“形”的問題。
第2層:質
質地柔軟,肌肉彈性,關節靈便。
扁鵲見蔡桓公說,疾病有濃淡之分,從皮膚、皮膚到臟腑、脊髓,病在淺部易治,病在深層難治。
一些風濕性骨關節患者、感冒患者及其瘀傷非常嚴重,經常發生腹部、關節甚至整個腿都很冷,從癥狀的角度來看,這已經是內臟疾病。
此時,艾炙,可以由淺入深,循序漸進地穿透人體,整個筋肉關節都被疏通了。
這便是處理“質”的問題。
第3層:氣
就是氣到了,全身都暖熱了。
古人認為:灸之要,氣至有效。
“氣至”也就是說:表面不熱,深層不熱,部分不熱,遠部不熱,這里不熱他處熱(或麻、脹、痛等非熱“燒灼肌膚”的熱感)。
艾炙發生在某個地方“感傳”情況,從這里傳到另一處,證明了憤怒。
一位艾灸朋友曾經反饋說,每次艾灸足三里,都能感覺到一股“氣”沿穴位行進,上過膝蓋骨,向大腿行走,下可行駛至小腿肚。
那股“氣”其實就是灸感,它就像一股暖流或電流,在體內跳躍。
由于艾灸具有自動找病位、通經絡的功能,他會自動自發地將艾灸運送到身體需要的地方。
然而,沒有灸感,并不意味著我們做了無用功。
因為艾灸的感覺有顯性和隱性,這位艾灸朋友的“氣”感覺是顯性灸感,
如果艾灸時沒有感覺,但艾灸后身體好,疼痛輕,也表明有艾灸感,但這種艾灸感不明顯或延遲。
第4層:神
就是神清,施灸人覺得整個身心都舒服了。
一般來說,艾灸后,不僅整體舒泰,甚至整個人都心曠神怡,就像脫胎換骨一樣,精神飽滿,
甚至形成了對艾炙的依賴,到了“不灸就不舒服”狀態。
一般來說,艾炙前后,人體的變化就像從固體冰化成液體水,
原本的瘀堵、陰濁,在艾灸的作用下,融化了、溫暖了,比如皮膚溫熱了、濕潤了,筋肉之間有粘性了,這種感覺就說明灸透了。
形、質、氣、神,都到位了,才是效果最大化!
自然,艾灸不僅在這里,有時,輕按皮肉會有疼痛,這表明這里有瘀傷,直到艾灸后,疼痛緩解甚至不疼痛,也是艾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