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艾灸這幾個穴位,脾胃才能好好過冬

據悉,胃寒是指脾胃陽虛、過食生冷、寒邪引起的陰寒凝滯胃腑的癥狀。主要是脾胃陽虛、腹部受涼、吃得太冷、勞倦傷中,復感寒邪導致陰寒和胃滯。在中醫看來,胃痛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原因:外邪傷胃,飲食引起的胃損傷,情緒低落,脾虛。而外邪主要指外邪“寒熱濕”三大病邪,其中,寒邪入胃導致氣機阻滯,不通則痛較為常見,尤其在秋冬季節。

秋冬季節,一是天氣寒冷,寒冷凝重,二是腹部受涼,陰液聚集,寒冷最容易入侵!艾灸是調節胃寒最合適的方法,因為艾灸最直接的作用是溫補陽氣,散寒除濕:胃寒是冰,艾灸是火,火融冰,艾灸抑制胃寒!古醫書說艾草性辛溫,能祛濕寒,活氣血。當艾煙接觸到皮膚時,它可以通過熱量很好地滲透到經絡中,兩者強強結合,雙重克制胃寒!

胃寒艾灸調理方法:

1、脾俞、胃俞

腹為陰,背為陽,脾俞、胃俞是脾和胃的背俞穴,是陽氣進入脾胃的通道,調理胃寒首先就要灸它們。

2、中脘

中脘穴處于胃的中部,有溫中健脾、行氣止痛的功效,胃寒必灸,可直接取到直接溫胃的作用。

3、神闕

熱力承受強,常灸可補中氣。

4、足三里

足三里是胃之下合穴,此穴和胃之間有一條直達途徑,艾灸它可補充胃氣,以對抗胃寒。

    ? 版權聲明
    THE END
   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
    點贊10 分享